经过三年潜心研发,小米汽车接连推出SU7和YU7两款车型,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掀起波澜。从最初备受质疑到如今销量走红,小米的造车之路充满戏剧性转折。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小米汽车的成功并非偶然。雷军亲自带领团队进行了85场深度调研,走访10余座城市,最终确立了明确的产品定位。一位投资分析师指出:“营销只是后面的0,产品才是前面的1。小米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产品定义能力。”
在产品策略上,小米借鉴了保时捷的设计理念,将驾驶体验放在首位。早期团队成员透露,雷军曾问“什么是好车”,得到的回答是“首先要好开”,这与小米“保证好用,努力好看”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
人才引进方面,小米成功吸引了原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原北汽极狐事业部总裁于立国等业内精英加入。这些专业人才的加盟,为小米汽车注入了成熟的研发流程和质量标准。
市场定位上,小米延续了其在消费电子领域的产品策略:瞄准销量最大的价格区间。通过有限的SKU组合,力求在细分市场做到第一。同时,小米吸取了手机业务的经验教训,从一开始就定位高端化路线,采用最好的电机和材料。
用户洞察是小米的另一大优势。通过App收集的超过10万条用户反馈,小米快速迭代产品细节。从防晒玻璃到隐形挂钩设计,都体现了对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一位28岁的用户表示:“小米汽车的内饰是我见过的30万价位中最好的。”
尽管在产品配置上仍有提升空间,但小米汽车凭借精准的产品定义和用户思维,成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其发展历程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产品方法论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