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年健康曾经雄心勃勃的千店计划如今已成泡影。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旗下体检分院仅剩566家,较2024年底减少10家,与2017年约600家的规模相比不升反降。这一数字距离其2017年提出的”2020年达成1000家分院”目标相去甚远。
业绩表现同样不容乐观。2025年上半年,美年健康营收41.09亿元,连续两年同比下滑;归母净利润亏损2.21亿元,较上年同期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尽管三季度业绩预告显示单季利润可能大幅增长,但整体下行趋势尚未扭转。
分析认为,美年健康陷入困境的根源在于其赖以生存的并购扩张模式已触及天花板。从2006年创立至今,公司通过收购沈阳大健康、慈铭体检、美兆健康等机构快速扩张,2014年就以94家体检中心登顶行业第一。然而,这种野蛮生长模式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
服务质量问题日益凸显。黑猫投诉平台上,针对美年健康的投诉已达数千条,涉及报告错漏、延误病情、诱导消费等多个方面。与此同时,公司面临的诉讼纠纷激增,2024年被起诉合同纠纷达138起,涉案金额2.12亿元,是2017年的20倍。
客流量持续下滑更是不争的事实。2024年全年接待人次2525万,较2021年高点减少500多万人次;单店接待人次从2021年的5万下滑至4.38万。2025年上半年总接待人次955万,同比再降33万人次。
更值得关注的是,持续多年的提价周期也被打破。2018年至2024年,客单价从500元持续提升至672元,但今年上半年却回落至656元。与此同时,公司短期债务压力凸显,截至2025年上半年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负债合计超39亿元,而货币资金仅20.95亿元。
面对困局,美年健康试图通过数字化转型寻求突破。2024年公司将”All in数字化”战略升级为”All in AI”,2025年上半年AI相关收入1.40亿元,同比增长62.36%。但该业务占比仅3.4%,且公司研发投入长期不足营收的1%,创新转型成效尚待观察。
在公立医院占据体检市场70.8%份额的背景下,民营体检机构需要重新思考自身定位。如果无法建立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过往的规模扩张终将成为拖垮企业的负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