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湖南省城商行领头羊,长沙银行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引发关注。财报显示,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32.49亿元,同比微增1.59%;净利润57.21亿元,增长2.83%。虽然资产规模突破1.12万亿元,但营收增速已连续多季度在低位徘徊,远低于2021-2023年的双位数增长水平。
与同业相比,长沙银行的业绩略显逊色。同期湖南银行营收增长4.12%,三湘银行凭借科技赋能实现8.5%的增长。未上市的长沙农商行凭借县域深耕优势,净息差长期稳定在2.5%以上,展现出强劲的盈利能力。
分析业绩放缓原因,主要来自三方面:利息收入空间收窄、中间业务增长乏力、部分贷款投放进度不及预期。不过,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表现稳健,不良贷款率保持在1.16%,拨备覆盖率高达309.42%,明显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深层问题逐渐显现。净息差已连续多季度下滑,上半年仅为1.81%。业务结构过度依赖对公贷款,占比超过65%,其中近半数投向基建、房地产及相关产业链。这种结构在政策调控背景下,长期增长空间受限。
零售金融作为战略重点进展缓慢,上半年零售贷款仅增长5.8%,对营收贡献不足30%。中间业务明显短板,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3.2%。在财富管理、投行等高附加值领域,与同业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今年5月完成董事会换届后,新管理层面临双重考验:既要守住传统优势,又要推动业务转型。银行近期加大科技投入,试水财富管理,推进“县域金融”和“智慧金融”战略,但转型效果尚不明显。
长沙银行最大的优势在于湖南省内广泛的网点覆盖和深厚的政企关系,但随着金融改革深化和同业竞争加剧,这些优势正在被逐渐追赶。湖南银行、长沙农商行、三湘银行等本土竞争对手各具特色,在各自领域持续发力。
展望未来,长沙银行需在三个方面寻求突破:对公业务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投入;零售金融重点发展个人经营贷、消费贷和财富管理;同时严守资产质量生命线,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站在转型十字路口,长沙银行需要从规模驱动的“大银行”向价值引领的“好银行”转变。这场战略重塑将决定其能否在未来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真正成为代表湖南金融水准的行业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