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以接待读者38.2万人次、图书销售6472.7万元的亮眼数据,证明了线下阅读需求的持续存在。然而,书展的热闹并未改变实体书店日益严峻的生存状况。今年以来,茑屋书店、西西弗等知名品牌陆续关闭部分门店,独立书店也在悄然退场。
实体书店的困境源于两个核心因素:悬殊的线上线下价差和阅读习惯的数字化转变。电商平台图书通常以5-7折销售,而实体书店因租金和人力成本只能维持原价。以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为例,线上售价仅38.1元,比实体店便宜近60元。
同时,国民阅读习惯发生根本性转变。2024年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接触率达80.6%,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108.76分钟,而纸质阅读仅24.41分钟。
面对挑战,书店探索多种转型路径。“书店+”模式通过引入咖啡、文创等非书业务寻求突破,但往往陷入定价过高、难以持续吸引消费的困境。网红书店虽能带来客流量,但多数消费者仅止步于“拍照打卡”,未能有效转化为图书销量。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书店通过专业化定位找到生存空间。北京万圣书园经营30余年,不设咖啡区,几乎不卖文创,凭借专业选书能力持续吸引读者。一批新型书店则通过极致垂直化探索新路径,专注女性主义书籍、儿童绘本等细分领域。
实体书店的未来不在于某种固定模式,而在于基于用户洞察的价值创新。无论是场景创新的茑屋书店,还是纯粹卖书的万圣书园,只要能精准捕捉用户需求、创造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