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技先知道 » 人工智能 » 月之暗面商业化遇挫:从AI独角兽到用户投诉的转型困境

月之暗面商业化遇挫:从AI独角兽到用户投诉的转型困境

曾被誉为国内AI领域“六小虎”之一的月之暗面,正面临严峻的商业化考验。这家估值超过30亿美元的明星初创企业,在推出付费会员服务后,因虚假链接、退款封号等问题陷入用户声讨。

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是业内公认的技术天才。这位广东汕头走出的90后,拥有清华大学本科和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学位,曾在Meta和谷歌从事AI研究。2023年4月创立公司后,他迅速获得红杉中国、今日资本等机构近20亿元融资,公司估值在一年内突破30亿美元。

其产品Kimi凭借200万字长文本处理能力在“百模大战”中脱颖而出。为扩大市场,月之暗面投入巨额营销费用,2024年10月、11月单月广告投放均超2亿元。这种烧钱策略确实带来了用户增长,截至2024年10月,Kimi月活突破3600万。

然而,来自同乡梁文锋创立的DeepSeek的竞争改变了局面。DeepSeek采用开源模式,未投广告就在7天内收获1亿用户,日活达到3500万,对月之暗面形成巨大冲击。

面临增长压力,月之暗面开始探索商业化。2025年5月推出打赏功能,9月底上线付费会员服务。但付费服务上线后,用户投诉接踵而至:购买99元/月服务收到虚假链接,申请退款遭拒甚至被封号。

技术实力上,月之暗面仍保持领先。其万亿参数开源模型Kimi K2在多项基准测试中取得最佳表现,发布6天就在HuggingFace获得10万+下载。但技术优势未能转化为商业成功。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AI应用普遍面临盈利难题。据统计,主流AI应用活跃率均低于20%,30日留存率不到1%。月之暗面的困境折射出整个行业的核心问题:如何在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间找到平衡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科技先知道 » 月之暗面商业化遇挫:从AI独角兽到用户投诉的转型困境

相关文章

My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