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碳排放最低的化石燃料,天然气发电在全球能源转型中扮演着特殊角色。国际燃气联盟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燃气发电占比达23%,美国更是高达43%。然而在中国,这一比例仅为3%,凸显出独特的发展困境。
中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禀赋是气电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进口天然气优先保障民生供暖,发电领域难获充足气源。当前中国电力结构中,煤电占比55%,风光发电升至24.7%,水电占14%,核电4.7%,均远高于气电的3%。
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气电的定位引发激烈讨论。支持者认为其启停快、调节范围大,能有效弥补新能源波动性。反对者则主张中国可直接从煤炭时代过渡到低碳时代,避免”煤改气”的重复投资。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更让气电的过渡角色受到挑战。
政策导向成为关键变量。广东近期率先给予气电容量电价支持,而国家层面仍更青睐新型储能。专家指出,气电经济性受制于天然气价格,需要定价机制改革和进口多元化支撑。中石化预测,2035年前中国天然气消费将增长40%,但发电领域的份额仍存变数。
中国能源转型正步入深水区,气电能否突破困局,既取决于技术经济性突破,更关乎整体能源战略的权衡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