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正成为科技巨头争夺的新焦点。扎克伯格在财报会议上明确表示,眼镜是AI的理想形态,未来可能成为不可或缺的智能设备。阿里巴巴宋刚也认为,AI眼镜将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核心,催生个人数据爆发式增长。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达148.7万台,同比增长82.3%,其中中国市场表现尤为亮眼,出货49.4万台,同比增长116.1%。据预测,全球智能穿戴与AI眼镜模组市场将从2020年的37亿美元增长至2029年的86亿美元。
技术演进路径清晰可见:从早期的AI音频眼镜,到具备摄像功能的AI拍摄眼镜,再到融合AR技术的多模态交互设备。2023年Meta发布的Ray-Ban Meta眼镜成为重要转折点,实现了算法、芯片、光学和交互的全链路闭环。
巨头纷纷入场布局。小米推出1999元的AI眼镜,支持拍照、翻译、支付等功能,迅速售罄。阿里巴巴在WAIC上展示了夸克AI眼镜的研发进展。中国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也相继推出相关产品。HTC、360集团甚至理想汽车都加入了这场竞争。
行业面临三大挑战:续航、重量和显示技术。厂商正在通过芯片制程升级、外接电池包和光波导等技术寻求突破。高通AR1芯片通过6nm制程将功耗降低40%,Rokid的光波导技术则将AR显示成本压缩50%。
生态构建成为竞争关键。小米依托米家生态实现设备互联,夸克眼镜深度融合阿里系应用,理想汽车则接入Mind GPT大模型拓展车载场景。调研显示,用户最关注AI交互、实时翻译和摄影摄像功能。
当前91%的分体式AR眼镜用户主要用其观影和游戏,但厂商却将90%的研发精力投入在其他场景。这种需求错配成为行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从医疗辅助到工业应用,AI眼镜正在向垂直领域拓展。创业公司通过聚焦特定场景,避开与大厂的正面竞争。未来AI眼镜可能不是单一设备,而是针对不同场景的专用设备组合。
AI眼镜赛道注定是场马拉松。从技术创新到生态构建,从用户体验到场景落地,每个环节都在考验参与者的综合实力。最终胜出的,将是那些能准确把握用户需求,实现技术突破与生态协同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