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末,比亚迪海外业务从亚马逊云迁移至谷歌云、阿里云和腾讯云,引发行业关注。据透露,比亚迪原AWS年用量超千万美元,迁移后订单被多家云厂商瓜分,腾讯云获数千万人民币份额。同期,东南亚市场也出现大规模云迁移,印尼GoTo集团将部分业务从AWS和谷歌云转向阿里云与腾讯云,成为区域迄今最大迁移案例。
云市场竞争早已从国内延伸至海外。早期,外资云凭借技术优势占据中国市场,但随着国内云厂商在价格、本地化服务及特定场景(如电商、社交)上的提升,企业逐渐转向性价比更高的国内服务。例如,小红书为降本及满足GPU算力需求,从AWS迁至阿里云;携程因沟通与成本因素,将海外业务70%体量从AWS迁移至阿里云。
出海成为国内云厂商新增长点。阿里云、腾讯云和火山引擎加速布局东南亚市场,依托资本关联(如腾讯持股GoTo)、技术适配性与价格优势切入外资云客户。然而,国内云与外资云规模差距显著:AWS大中华区年营收超40亿美元,阿里云出海业务仅约30亿元人民币。
外资云以价值主张应对竞争,强调技术可靠性、全球资源整合(如AWS的Pan Amazon项目)与高端客户服务,而非价格战。同时,双方也存在合作,如国内云厂商通过代理采购微软云、谷歌云服务以满足客户对OpenAI的需求,微软云中国营收中25%来自中国市场。
人才流动折射行业融合趋势,阿里云、腾讯云引入多位前AWS、微软高管,强化生态与销售能力。但云出海仍面临挑战:国内云厂商受利润考核约束,部分采取保守策略,缩减海外节点;大模型商业化不及预期,且依赖外资云GPU资源。
未来竞争将聚焦资源积累、地缘政治适应力与全球化服务能力,国内云厂商需在性价比之外构建长期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