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普罗米修斯》中描绘的手术机器人场景,如今正逐步成为现实。以美国直觉外科公司的“达芬奇”系统为例,其长期垄断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占据约60%的份额,单台设备在中国售价高达3000万元,维护费用不菲。然而,随着国产企业的崛起,这一格局正在改变。
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以价格和技术为突破口,逐步打破垄断。例如,成都博恩思的手术机器人价格仅为“达芬奇”的三分之一。微创机器人和天智航等企业通过精密制造、人工智能和5G技术的融合,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资本曾高度追捧这一赛道。2020至2022年间,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发生近百起融资,总额超200亿元。行业的高技术壁垒、高成长性和高利润率吸引了大量投资。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6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38.4亿美元,增速44.3%。
然而,资本市场近期趋于理性。天智航股价从最高140元回落至20.43元,2024年全年仅完成9笔融资。宏观环境变化和行业商业化瓶颈是主要原因。医院采购流程漫长,使用频率低,医保覆盖有限,培训体系不完善,以及医疗事故责任认定不明确,都制约了普及。
为应对挑战,国产企业多路径突围。头部企业转向差异化创新,如图迈机器人新增力反馈技术,雅客智慧推出自主式口腔种植牙手术机器人。市场策略上,企业积极下沉基层,2025年1-5月国产手术机器人中标量同比增长82.9%。政策层面,国家“十四五”规划推动设备向中西部和基层倾斜。
出海也成为重要增长路径。微创机器人2024年营收2.57亿元,同比增长146%,国际市场订单超20台。精锋医疗全球累计订单突破70台,海外进入近20个国家。
资本降温并非寒冬,而是行业走向成熟的起点。唯有平衡技术、临床与商业化的企业,才能在这场高端医疗装备竞争中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