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正迎来资本市场的价值重估。经历了2022-2023年的增速放缓与估值低谷后,随着AI浪潮的兴起与出海战略的推进,机构预测其最快2028年有望实现万亿估值。这一转变背后,是业务模式与市场逻辑的根本性变革。
此前市场对阿里云的估值长期停留在电商关联层面,甚至2023年某国资机构仅给出2000亿估值,让阿里高层深感挫折。增速放缓是主因:2022-2023年阿里云营收增速降至个位数,远逊于早期50%+的高增长,加之国内云厂商普遍陷入“系统集成”困境——高度定制、人力密集、利润微薄,失去了资本市场的青睐。
转机始于2023年。吴泳铭上任后推行“公共云优先”战略,缩减亏损集成项目,聚焦标准化服务。效果立竿见影:2023Q3利润同比增长44%,Q4暴涨86%。更关键的是AI带来的增量:2024年AI算力需求驱动公有云市场增长17.7%,阿里云Q1营收增速达13个季度最高点,AI相关业务连续七个季度三位数增长。
GPU算力订单成为竞争焦点。阿里云与火山引擎激烈争夺汽车、大模型公司等客户,凭借算力储备与客户关系优势,拿下了OPPO、百川智能等大单。开源策略与魔搭社区进一步吸引开发者,加速生态构建。
出海是另一增长引擎。阿里云重新定位国际化,组建专门团队服务中企出海客户,以价格优势从AWS等迁移了携程、网易等业务。尽管品牌影响力与地缘政治仍是挑战,但国家鼓励出海与外资云动荡提供了机遇。
估值逻辑已彻底改变:从硬件转向服务,从项目制转向平台化。阿里云正对标AWS、Azure的PS估值(当前4-5倍,高于2023年的2.8-3倍),摩根士丹利预测2027-2028年营收达2000-2400亿。若AI与出海持续发力,万亿估值并非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