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末的算力领域风云变幻:存储价格翻倍上涨,安世半导体风波持续发酵,国产芯片企业密集冲击IPO,而H20禁令让新建数据中心面临挑战。在这个关键节点,国产算力迎来发展窗口期,却也面临严峻考验。
中科可控董事长聂华指出,国产算力的真正挑战不在实验室,而在产业化落地。从业二十余年的他坦言,实验室实现100%国产化并不困难,真正的难题在于如何构建稳定供应链、突破生态壁垒、完善工业设计。
2017年,中科可控在国产算力觉醒浪潮中成立。面对多条技术路线,聂华团队选择了C86生态路径。这个基于x86架构的兼容体系虽能直接对接Windows、Office等成熟生态,却一度被质疑为“换壳的x86”。团队甚至不得不通过限制Windows驱动来证明“国产纯度”。
聂华坚持认为,C86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快速享受生态分工成果。在国产算力尚未成熟的年代,这种“高铁模式”实现了快速迭代。但随着Windows系统演进,兼容成本不断攀升,中科可控正考虑从“绝对兼容”转向“相对适配”。
更关键的是,C86架构内置独立安全处理器。在人们还沉浸在外来技术便利时,聂华就坚持安全探索。他参与过国产高性能计算机研发,深知垂直整合模式的安全性,但最终选择了生态开放路线。
产业化之路充满挑战。当时国内缺乏CPU长周期可靠性测试实验室,整机多停留在封闭试点场景。聂华带领团队自建实验室,引进全自动生产线,完善工业设计。如今,中科可控获得CNAS实验室认证,生产线自动化率达95%,高端工作站还斩获德国红点奖。
回顾历程,聂华感慨:“做产业,领先半步就够了。”技术领先太多无人敢用,产品推太快生态跟不上。从科学家转型产业人的他,用二十年见证了国产算力从8T算力的巨型机到单芯片超越8T的跨越。在这个收获的季节,中科可控整机已在数十个行业稳定运行,国产算力终于迎来产业化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