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雪中飞代工阿迪达斯羽绒服的消息引发热议。有消费者在短视频平台发现,其购买的阿迪达斯羽绒服实际制造商为江苏雪中飞制衣有限公司。这一发现让不少消费者直呼“不如直接买雪中飞,何苦中间赚差价”。
对比两家产品参数,阿迪达斯一款售价579元的短款羽绒服,填充物为鸭绒,蓬松度600+,绒子含量80%;而雪中飞同类型产品售价519元,却拥有680+蓬松度和90%绒子含量。价格更高的阿迪达斯在关键指标上反而逊色,这让消费者质疑品牌溢价是否合理。
这起事件折射出两个品牌截然不同的市场定位。阿迪达斯在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萧家乐带领下,持续推进本土化战略,目前在中国销售的产品中,约一半由中国本土设计,“中国制造”比例已超过80%。而雪中飞作为波司登旗下品牌,则明确主打高性价比路线,产品普遍定价千元以下。
代工模式本身并不新鲜,但消费者反应如此强烈,反映了当前消费观念的变化。尼尔森IQ调研显示,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整体上升,在意低价的消费者占比从20%升至35%。这种趋势助推了雪中飞的快速增长——2023/24财年其收入同比增长65.3%,达到20.2亿元。
与此同时,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面临激烈竞争。自2017年被安踏超越后,其市场份额持续承压,2024年已落后于耐克、安踏与李宁。虽然最新财报显示大中华区营收同比增长10.3%,但要重回昔日龙头地位仍需时日。
这场代工争议背后,是中国消费者对品牌价值与产品性价比的重新审视。在理性消费时代,品牌光环能否持续赢得市场认可,将取决于其产品力与定价的平衡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