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季,机器人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热度。世界机器人大会吸引27.1万人次现场参观,直播观看量达5200万人次,50家整机厂商同台竞技。同期举办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宇树机器人以6分34秒完成1500米长跑的视频刷爆网络。
行业表面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令人担忧的现实。截至2025年7月,国内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已达834家,上半年新注册量同比激增180%。然而,已上市的优必选、越疆科技等企业至今未实现盈利,2025年递表的12家机器人企业中,有10家处于亏损状态。
资本狂热推动行业估值水涨船高。2025年前三个月,中国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完成54起投融资交易,规模达60.46亿元。宇树科技以120亿元估值启动IPO,智元机器人拟斥资21.3亿元控股上市公司,美团领投它石智航1.2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
令人担忧的是,资本正在将非必需的技术包装成“刚需”。以近期热议的“代孕机器人”为例,虽然辅助生殖市场需求确实在增长——预计2025年试管婴儿服务市场规模将达487.6亿元,但所谓“人造子宫+机器人本体”的技术组合仍停留在科幻层面。人类胚胎体外培养存在严格的伦理限制,全球普遍遵循不得超过14天的规则,而人类胎儿需要10个月孕育周期。
现实应用场景同样面临挑战。当前订单繁荣主要依靠B端工业场景和A端科研教育支撑,真正进入家庭场景的机器人寥寥无几。数据显示,超50%的“商业化”订单本质是公关展示和数据采集。在北京半程马拉松中,20台陪跑机器人有14台因技术问题中途退出。
行业专家指出,若机器人领域无法打破“C端缺位”的僵局,将难以复制AI手机、消费级无人机的市场化成功。任何科技的终极价值都要回归“服务于人”,而现阶段,机器人的技术成熟度距离满足真实需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水变油”到“机器人代孕”,科技发展需要脚踏实地。资本炒作虽然能在短期内推高行业热度,但最终需要扎实的技术突破和真实的市场需求来支撑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