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想汽车启动自研智驾的”卫城计划”前,其智能驾驶系统曾经历关键的供应商更迭。2019年,易航智能作为行业唯一量产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助力理想ONE成功上市。然而仅一年后,理想却转向当时尚处发展初期的地平线。
这一转变背后,是车企自研路线与Mobileye等强势供应商的博弈。易航智能作为中间方,既要满足理想的需求,又要遵守Mobileye的技术限制,陷入两难境地。
易航智能的崛起颇具传奇色彩。2015年成立时,创始人陈禹行就展现出前瞻眼光,选择从L2+量产做起,而非当时热门的L4路线。2016年,通过明势资本黄明明的引荐,易航获得理想汽车天使轮投资,估值达4800万元。仅6个月后,其估值飙升至6亿元。
在理想ONE项目中,易航创造了行业奇迹:仅用9个月完成ADAS摄像头开发,而行业常规周期需要一年。更关键的是,在Mobileye原定供应商退出后,易航临危受命,承担起硬件和底层软件的开发任务。
然而,随着理想向NOA功能升级,Mobileye的技术限制成为障碍。根据协议,Mobileye的核心技术不能外传,这阻碍了理想建立数据闭环体系。最终,理想选择地平线作为新合作伙伴,后者组建300人团队,仅用8个月就完成J3芯片的适配。
这次转型对双方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理想逐步建立起自研能力,2024年成为行业首个全量推送端到端智驾功能的车企。而易航则继续与上汽、北汽等车企合作,在智能驾驶领域持续深耕。
这段合作历史揭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在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供应链协同与自主创新同样重要。正是早期的供应商合作,为后来的技术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