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技先知道 » 资讯动态 » 算力租赁泡沫破裂?海南华铁37亿订单谜局引发监管调查

算力租赁泡沫破裂?海南华铁37亿订单谜局引发监管调查

近日,证监会对海南华铁正式立案调查,这家曾经的“算力大牛股”陷入舆论漩涡。一纸37亿算力合同的突然终止,让20多万股民措手不及,也揭开了算力租赁行业背后的隐忧。

今年3月,海南华铁高调宣布与杭州某公司签署36.9亿元算力服务合同,相当于公司年营收的一半以上。消息一出,市场沸腾,股价连续三日涨停,创下13.25元的历史高点。券商研报纷纷站台,超级牛散章建平重仓8420万股,股东总数从4.6万户猛增至21.3万户。

然而仅仅过去6个多月,这份被寄予厚望的合同就以“零交付、零成本、零收入”告终。更令人费解的是,合同解除无需支付违约金,与当初公告中明确的20%违约金条款形成鲜明对比。

调查发现,这份巨额订单存在多处疑点:客户信息被匿名处理,合同履行期间未采购任何设备,也未产生任何实际收入。业内人士分析,这很可能是一份不具备强制约束力的框架协议,被上市公司用作炒作题材。

值得关注的是,在合同终止前,重要股东已提前撤退。章建平在半年报中已不在前十大股东之列,总经理胡丹锋也曾计划减持,最终因监管介入而终止。

海南华铁的案例并非孤例。近期,飞利信、锦鸡股份、鸿博股份、莲花控股等多家上市公司相继宣布终止算力租赁合同。这些公司原本主业各异,有做彩票印刷的,有卖调味品的,有开染料厂的,却都纷纷跨界涌入算力赛道。

算力租赁看似门槛不高,实则暗藏风险。技术快速迭代使得算力需求变化不定,高端芯片供应受限,许多跨界企业既无技术积累,又无稳定订单,最终难逃“撤单”命运。

证监会的此次立案调查,不仅关乎海南华铁一家企业的命运,更将揭开算力租赁行业的真实面貌。在市场热度背后,投资者需要警惕那些借概念炒作、实则“割韭菜”的上市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科技先知道 » 算力租赁泡沫破裂?海南华铁37亿订单谜局引发监管调查

相关文章

My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