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50年,全球预计将有超过68%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这一趋势对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2012年北京遭遇的特大洪灾,让中国建筑师俞孔坚提出的”海绵城市”理念终于获得重视。
海绵城市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恢复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来管理雨水。与传统排水系统不同,这种模式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降雨时吸收储存雨水,需要时再释放利用。这不仅缓解了城市内涝问题,还创造了更宜居的生态环境。
俞孔坚的创意最初在西方建筑界获得认可,但在中国却长期被忽视。直到北京7·21特大暴雨造成严重损失后,政策制定者才开始认真考虑这一绿色解决方案。如今,海绵城市理念已在中国景观建筑领域引发革命性变化,并开始影响全球城市规划。
这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特别适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随着极端降雨事件频发,传统灰色基础设施已显不足。海绵城市通过湿地、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生态措施,既增强了城市韧性,又提升了生物多样性。
英国Mashable科技频道的视频制作人Teodosia指出,该模式正在被全球更多建筑师采纳。这些实践表明,将自然重新引入城市不仅能解决洪涝问题,还能创造更可持续、更公平的人居环境。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海绵城市为代表的气候适应性规划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关键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