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技先知道 » 商业 » 英国生命科学危机:MNC集体撤离背后的税收与政策困境

英国生命科学危机:MNC集体撤离背后的税收与政策困境

近期,多家跨国制药企业(MNC)相继宣布撤出英国市场,引发行业震动。默沙东关闭伦敦研发中心,礼来暂停生物技术孵化器项目,阿斯利康冻结剑桥研究中心2亿英镑投资,赛诺菲也表态加入撤退阵营。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英国正逐渐失去全球制药业的中心地位。

导致MNC集体撤离的核心原因在于英国层层加码的税收压力。根据英国“品牌药定价、获取与增长自愿计划”(VPAG),药企需按销售额向NHS返还一定比例款项,以弥补医保缺口。今年返款率从预期的15.3%骤升至32.2%,意味着药企近三分之一的销售额需返还政府,严重挤压了利润空间。

与此同时,英国政府还在削减新药预算。数据显示,英国仅将9%的医保支出用于新药,远低于日本(20%)和西班牙(17%)的水平。这种“既要高返款,又减少投入”的政策组合,直接挫伤了企业的研发积极性。

脱欧进一步加剧了危机。英国药监局MHRA的审批效率从全球第6位跌至第18位,临床试验申请耗时长达186天,是欧盟的近两倍。人才流动受阻和跨境合作困难,让英国曾经的科研优势荡然无存。

业内警告,若返款率维持在20%以上,到2033年英国可能流失约110亿英镑的研发投资。这场危机凸显了政府在财政可持续、企业利润和患者可及性之间的平衡失败。短期来看,药价下降似乎节省了医保支出,但长期代价是创新药进入速度放缓,患者获得救命药的机会减少,最终形成多输局面。

英国科学大臣虽表示要解决僵局,但政策滞后和产业信心受损注定让复苏之路漫长。这场危机也给全球生物科技行业敲响警钟:如何在控费与激励之间找到平衡,将是决定竞争力的关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科技先知道 » 英国生命科学危机:MNC集体撤离背后的税收与政策困境

相关文章

My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