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技先知道 » 商业 » 银行净息差逼近1.3%警戒线,传统盈利模式面临重构

银行净息差逼近1.3%警戒线,传统盈利模式面临重构

2025年三季度银行业成绩单揭晓,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超4.3万亿元,六大国有行盈利规模达1.07万亿元。资本市场对银行股青睐有加,险资举牌占比达41.9%,外资也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加速布局。然而,这份亮眼数据背后,净息差持续承压的问题正引发市场关注。

数据显示,三季度末上市银行净息差为1.33%,虽较上半年基本持平且降幅收窄,但仍处于历史低位。六大国有行净息差区间仅为1.20%-1.68%,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机构已跌破1.3%关口。这一数据的背后,是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持续下降的现实。2025年9月上海地区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仅为2.72%,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3%,均创历史新低。

净息差企稳得益于资产端压力缓解与负债端成本管控的双重作用。LPR三季度保持稳定,银行通过优化存款结构、下调挂牌利率等方式压降负债成本。平安银行、招商银行等头部机构活期存款占比持续提升,有效对冲了利率下行影响。某股份制银行高管透露,通过敏捷调控存款吸收节奏,该行三季度负债成本同比下降10个基点。

然而,这种企稳更多是短期政策对冲的结果。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指出,利率市场化红利正逐步消退,银行传统’吃利差’模式难以为继。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常态化,银行负债成本压降空间逐渐见顶,而资产端收益率仍受经济发展节奏制约。

与此同时,零售贷款风险持续暴露。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49%,消费贷不良率1.29%,均较2024年底有所提升。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分析,2023-2024年的信贷扩张在今年进入风险释放期,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消费支出增速,直接削弱了偿债能力。

面对挑战,银行正在加速转型。2025年三季度,A股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4.60%,其中三季度单季增长8.54%,创2022年以来单季最高增速。江浙地区城农商行表现尤为突出,7家银行同比增幅超50%。但多数股份制银行财富管理收入占比仍低于20%,转型之路任重道远。

银行业正站在十字路口。净息差长期承压已成定局,传统盈利模式面临重构,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深耕’转型已成为行业共识。未来银行需要建立更动态的风控体系,在信贷业务与财富管理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科技先知道 » 银行净息差逼近1.3%警戒线,传统盈利模式面临重构

相关文章

My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