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罗永浩引发的预制菜争议,将西贝推至风口浪尖,更触动了中产家庭消费者的敏感神经。这场始于9月10日的争论,不仅暴露了餐饮行业标准化与消费者认知之间的鸿沟,更折射出预制菜行业亟待规范的发展现状。
事件起源于罗永浩在微博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随即引发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强烈反应,甚至威胁提起诉讼。罗永浩则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使争议持续发酵。
这场争论让消费者首次直观了解到西贝的后厨运作:使用保质期18个月的腌制海鲈鱼、无鸡肉的鸡汤以及冷冻两年的西蓝花等细节,特别是儿童餐使用冻品的情况,让许多中产宝妈感到担忧。
据红餐大数据显示,西贝在全国拥有382家门店,人均消费83.66元,在西北菜品类中位居头部。但争议期间,西贝日均损失达100-300万元,客流量明显下滑。
本质上,双方争议焦点在于对预制菜的界定差异。餐饮企业强调符合标准的加工工艺,消费者则关注透明度和知情权。随着国家《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即将征求意见,预制菜行业将迎来规范化发展的重要契机。
目前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4196亿元,预计2026年突破万亿。这场争议虽暂告段落,但如何平衡餐饮工业化与消费者权益,仍是整个行业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