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慕尼黑国际车展上,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零跑汽车发布了全新Lafa 5车型,展现了其深耕全球市场的决心。创始人朱江明直言,中国车企面临的全球门槛比传统燃油车时代更高,全球化已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必答题。
零跑三年前就开始布局欧洲市场,比2024年中首批车辆从上海港启运提前许多。公司不仅获取欧盟认证,还针对当地需求进行产品优化。朱江明强调:“在欧洲获得销售认证需要很长的周期,我们利用这段时间持续改进产品。”
与常见经销商出口模式不同,零跑选择直销与本地化运营结合的混合模式。这一策略与2023年同全球汽车巨头Stellantis成立的合资公司“零跑国际”完美契合,为零跑提供了全球销售网络和制造经验。
成效已经开始显现。今年8月,零跑在德国的纯电车型销量领先其他中国品牌,海外月交付量稳定在4000辆左右。公司副总裁周颖表示,初期成功得益于Stellant的渠道和定价策略,但未来不排除与地区实力经销商合作。
2024年7月,零跑完成首批海外发运。2025年1-7月,海外发货量达24,980辆。面对物流压力,高级副总裁曹力对Stellantis的全球供应链能力充满信心。
产品层面,零跑推出A、B、C、D四大系列,价格覆盖7万至30万元区间。针对欧洲市场,车辆特别优化了高速驾驶性能、运动底盘调校和智能座舱体验。曹力指出:“欧洲用户对辅助驾驶相对保守,但对座舱体验要求更高。”
市场差异明显:在欧洲,Lafa 5主要吸引40-50岁群体;在中国,购买者多为25-30岁的年轻专业人士。这种差异直接体现在内饰配色、材质选择以及外观设计上。
零跑今年海外销量预计达5-6万辆,2026年目标翻倍。朱江明表示,届时月销量有望突破10万辆。但他也坦言,品牌建设需要时间,用户购车首先考虑的是品牌认知和明确预算。
明年,零跑计划推出A系列和D系列新车型,进一步扩大市场吸引力。中国新能源汽车正从机会性出口转向长期战略布局,需要应对法规、文化和供应链的多重挑战。
朱江明强调“长期主义”的重要性:“从量变到质变需要过程,不能急于求成。”目前中国电动汽车在智能座舱和“三电”系统方面仍有优势,但国际竞争正在加剧。
从2023年在慕尼黑发布全球车型C10,到2025年上半年海外发货近2.5万辆,零跑的全球化进程迅猛。未来两年将是关键时期,能否复制国内成功,取决于执行力和耐心。对中国电动车品牌而言,这场竞赛不再是简单出口,而是要以数十年为维度,深度融入全球汽车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