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展科技创始人魏松祥在近期访谈中揭示了中美AI硬件创业的显著差异。美国创业者深耕企业级市场,专注垂直场景的原创需求;而国内市场更倾向于概念复制,一个陪伴概念火了,立即涌现数百个模仿者。
资本态度加剧了这一趋势。美国VC将AI硬件视为下一个“iPhone时刻”,在供应链成熟、开发成本可控的背景下,投资人甚至愿意为早期创意开出支票。这种热度从硅谷蔓延至全球,催生了AI硬件创业的黄金窗口期。
开源大模型的普及正在重塑竞争格局。魏松祥直言,中国最好的模型是DeepSeek和通义千问,初创公司自研基础模型反而是固步自封。技术平权让大小企业在算法层面站上同一起跑线,初创公司更应聚焦场景落地。
在细分领域,AI硬件展现出巨大潜力。美国医疗系统仍普遍采用人工翻译,每分钟成本超1美元,而AI翻译软件服务年费仅60美元,成本优势显著。法律咨询、水电维修等场景同样存在跨语言沟通需求。
AI时代的产品定价逻辑面临重构。传统SaaS包月制因“二八效应”失灵——20%的重度用户使用量可能是常规用户的十倍之多,继续采用固定月费制会让企业严重亏损。行业已开始转向分级收费模式。
魏松祥强调,当前是中国AI硬件创业者出海的黄金窗口期,但可能仅剩五年左右。随着美国建立自己的供应链体系,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将逐渐减弱。创业者需要把握时机,充分利用现有供应链优势,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
在具体产品策略上,腾展科技选择深度耕耘垂直场景。除了基础翻译功能,还提供通话策略分析、跨文化沟通建议等高附加值服务,与苹果等通用型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这种对垂直场景的深度挖掘,正是大厂无暇顾及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