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气象数据开放共享呈现加速态势。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于2025年10月1日宣布开放实时数据目录,提供包括温湿度、气压、风速等在内的13个标准等压面预报数据。与此同时,中科曙光旗下企业中科天机也发布了高分辨率气象数据共享计划,开放全球12公里及中国区域3公里分辨率的气象要素数据。
数据开放共享正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据国家数据局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2022年数据产量达8.1ZB,但政府掌握的80%高质量公共数据仍处于“沉睡”状态。训练行业大模型需要千万级标注数据,当前数据供给缺口高达60%。
中科天机的共享数据展现出四大优势:更高分辨率的中国区域数据、更高的数据输出频率、更低的数据获取成本以及更便捷的可视化服务。这些优势得益于七大底层技术支撑,包括动力与物理深度融合技术、全球自由变焦技术等。
数据开放共享的推进离不开制度创新。2022年《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出台后,全国已形成“中央统筹+地方试点”的发展格局。福建省通过《大数据发展条例》确立“三权分置”机制,建成全省统一数据汇聚平台,催生了62个AI应用场景。
据中国气象局预测,到2030年,中国气象数据开放量将突破500PB,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5000亿元。中科曙光构建的AI开放计算架构,通过七大维度的协同创新,正在推动AI产业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创新”。这场由AI驱动的数据革命,正在重塑数字经济的生产力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