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安部和国家网信办共同研究起草的《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引发了广泛关注。该办法提出,将向社会公众统一签发“网号”和“网证”,以提供基于法定身份证件的真实身份登记和核验服务,旨在方便公众使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推进网络可信身份的战略目标。
然而,对于这一新举措,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研究员于锐明确表示,用户并不需要“持证”才能上网。换句话说,“网号”和“网证”只是为需要证明身份的场景提供了一种更加安全、便捷的选择,并非强制要求。用户依然可以继续使用现有的身份认证方式,即使没有“网号”或“网证”,也不影响正常上网。
通俗来讲,“网号”是用户在网络空间中的身份编码,保护了个人身份信息的隐私。“网证”则是一种简化版的数字证书,适用于网络社交、即时通讯等法定实名制领域及其他需要身份验证的场景,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身份认证方式。
这一措施为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同时,确保了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减少了在不同平台上重复提供明文身份信息的麻烦。公安部的这一表态也缓解了部分公众对于“网号”或“网证”可能成为强制要求的担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