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技先知道 » 资讯动态 » 深圳特区45年:从经济试验田到全球科创高地的蜕变之路

深圳特区45年:从经济试验田到全球科创高地的蜕变之路

1991年,深圳火车站落成之际,邓小平同志挥毫题写站名时特意省略了“站”字,寓意着“经济特区要向前进,不能靠站”。这一细节成为深圳发展精神的最佳注脚——永不停步,永远向前。

四十五年风雨兼程,深圳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印证了这一理念。从1980年8月26日设立经济特区至今,深圳的GDP从最初的2.7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3.68万亿元,增长超过1.3万倍,跻身全国第三、亚洲第五和全球前十。这座城市的蜕变,是中国改革开放最生动的实践样本。

起步之初的深圳还是一片待开发的边陲小镇。首批前来投资的港商回忆,当时整个深圳只有两家简陋饭店,打电话都是件困难事。但就是在这片荒芜之地,深圳以“三来一补”模式开启了特区建设的第一页。两万名工程兵以“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到处是拔地而起的厂房和天南海北的追梦人。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基因。这里诞生了众多“中国第一”:第一个实行劳动合同制、第一次引入计件工资制、第一个取消粮票、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1984年,蛇口立起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

一批批创业者在这里书写传奇:王石创办万科、任正非创立华为、马明哲创建中国平安、李西廷成立迈瑞医疗。曾在富士康打工的王来春,后来创办的立讯精密已成为市值超3000亿元的科技制造巨头。华强北的“一米柜台”里,走出了至少50位亿万富豪。

深圳的过人之处在于始终保持前瞻视野。早在1991年,深圳就颁布政策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1995年提出“二次创业”战略;1996年成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培育出华为、腾讯、中兴、大疆等世界级企业。2019年,中央赋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使命。

如今的深圳已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发展格局:南山区聚集了腾讯、华为等知名企业,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超220家;福田区以“总部经济”和“金融高地”著称;龙岗区连续七年登顶“中国工业百强区”榜首;宝安区主打世界级先进制造。

2024年数据显示,深圳经营主体总数达448.7万户,总量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平均每平方公里约有12家;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市93.3%,总量位居全国城市榜首。华为、平安、比亚迪等10家深圳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37家深圳公司登上《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单。

经济发展成果切实转化为民生福祉。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5年的1915元增长到2024年的8.11万元。教育、医疗、文化设施大幅提升,全市学校增至2987所,医疗卫生机构达5887家,公园1320个。2024年深圳人口流入19.94万人,位居全国第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圳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攻坚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从经济特区到科创高地,深圳45年的发展历程证明: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永立潮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科技先知道 » 深圳特区45年:从经济试验田到全球科创高地的蜕变之路

相关文章

My title